乒乓球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为什么爱上乒乓球从成都团体世乒赛说开去 [复制链接]

1#
专业治白癜风医院 https://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bdf/

年10月9日21时20分,成都高新体育中心音乐响起:“五星红旗,我为你骄傲……”王楚钦11比4拿下第三局,中国队以3比0击败德国队,完成男乒10连冠、女乒6连贯“霸业”,成都团体世乒赛落下大幕。

除了精诚团结、无畏拼搏、吃苦耐劳、团结协作、指挥有方、训练有素等原因,笔者想强调一点:作为“国球”,乒乓球在华夏大地上长盛不衰,与“儒道互补”的传统文化、与60年一贯制的“国球教育”关联密切。

国球与国学

从荣国团年立誓要“三年夺取世界冠军”、次年在第25届世乒赛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,到年4月的“乒乓外交”“小球推动大球”,再到年天津世乒赛中国囊括七项冠军,乒乓球为我国“国球”,概念日渐清晰,理念日益完整,得到国人与世界的公认。

乒乓球“国球”的内涵,与巴西的“足球王国”概念还不尽相同。不仅仅是因为这个项目普及得好、顶尖球员多、对奥林匹克运动贡献大,还因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——“儒道互补”的文化精神息息相关。

毫无疑问,乒乓球是用最大力量、最快回合击打最小圆球的运动,是纯粹用手的力量使得球体旋转最快的球类——据说达到转/秒,比飞机的引擎还快。正所谓“天工人可代,人工天不如”。乒乓球的魅力实则就是中国哲学的魅力:讲究快、准、狠、变、转、稳,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——这才是“国球”的“精神气质”。

在传统文化的“儒释道”三家当中,大家每每以为“修齐治平”即“入世”的儒家文化与“无为无不为”的老庄哲学是不无对立的平行线。其实,“儒道互补”才是要义。冯友兰先生说过,中国哲学的要义在于“既入世而又出世”,林语堂也说:“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。”这一点在国球上表现得尤其鲜明。

“悟道”即“跟着感觉走”——哲理正是乒乓球的“球理”——乒乓球的球感、手感、心理场、环境影响……要求队员随时由儒家的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”转为道家的“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少则得”“以柔克刚”。这种变化在10月8日马龙3-1战胜及川瑞基时表现得尤其明显,首局告负之后,一方面坚持自己的战术,同时又在发球、提拉、过度方面及时改变,拿下至关重要的一分。次日决赛对邱党也是如此,一、三两局都是在落后之际冷静变招而取胜。用蔡振华指导表扬刘国梁的话评论:“能够自己给自己当教练”。而我们背后的“总教练”就是“国学”二字。最为精彩“软硬兼施”的战例是43届世乒赛“丁松大战卡尔松,你松我不松”——变幻无常的旋转、神出鬼没的“攻削结合”,让对手徒叹无奈。即便为了限制中国人的“包揽”而增加对抗性、观赏性,国际乒联不断修改规则,但是“规则”对上了“儒道互补”的“太极图”仍然捉襟见肘,我们的“不变应万变”随时变成“万变应万变”——当初一位加拿大高手学习中国陈式太极拳,到了一定程度,中国教练指导曰:“从诗经楚辞开始背”——不了解中国文化,再进一步何其困难!

换言曰,即便其他项目也有“刚柔相济”的要求,而乒乓球是与儒家与道家哲学最为“契合”的运动,更有代表性。这一点颇像我国的“国粹”书法——千变万化,九九归一,直至“可意会不可言传”。

民族性与心理学

十天的比赛当中,最难忘记的——恐怕今后若干年的乒乓球历史都会记载——男子半决赛张本智和连克我队国手王楚钦和樊振东,将中国队推向岌岌可危的“悬崖”(几乎就是当年刘国正打金泽洙的“危机重现”,任何一分的丢失都将导致进不了决赛)。央视体育解说员不止一次地说日本队员是“搏杀”和“超常发挥”,似乎一切皆为偶然。其实,看完了全程,我们不难发现,在“爆冲”“大力对拉”“中远台相持”尤其是反手技术方面,张本完全不落下风,甚至在速度与力量上还占上风。

为什么张本遇强不弱反倒“冷门连爆”呢?从文化学角度分析,原因之一就是作为华裔,张本的“乒乓球文化”里早就流淌着华夏文明的血液,加之日本队员长期在中国训练,不少教练员就是中国的老教练。换言曰,他对我们的“乒乓文化”毫不陌生。女团也是如此,日本新人虽然都还是一张学生脸,但是相持技术并不落后于我们的陈梦、王曼昱,只是在应变能力与丰富性方面不及我队。因此,在“世界打中国”“狼已经来了”的大背景下,我们会发现,中国的特长正在为全世界所研究、所接受。于是我们同样需要取长补短,学习国外的技术战术与心理素质。

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细节,就是心理压力。我们是主场,有明显优势:场地熟悉、无时差干扰、观众“同仇敌忾”……但是同样有不利因素,最大的干扰就是心理压力:父老乡亲众目睽睽,拿到亚军等于失败,对手“光脚的不怕穿鞋的”——主场的最大对手恰恰是自己。

看待输赢的“平常心”尤为重要。记得郎平指导说过:“女排精神不是赢球就有,输球就没有。”此刻或许真的需要老子“上善若水”的豁达。而最为典型的“励志桥段”应该是“奶奶级选手”、59岁的倪夏莲。这次,她代表卢森堡逆转战胜韩国挺进16强,创造了队史最好成绩。但她说:“我觉得自己的动力就是代表中国人的形象,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魅力,这个魅力不是外表的魅力,而是一种精神风貌。”——国球对于奥林匹克的贡献不在胜负,而在“东方风格”。孙颖莎说:“倪阿姨对乒乓球的热爱和她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,也感染了我们年轻的运动员。”

所以,一边要勇夺第一,再创辉煌,一边又要放平心态,“淡化”这个第一,个中辩证尤其需要上上下下逐步达成共识。

“国球教育”与全民体育

这次世乒赛期间颇为值得注意的,是央视连续报道的“成都坝坝乒乓球”:在成都,只要有一块空地即“坝坝”,无论男女老幼,爱好者就可以打将起来;这才是我乒乓强国的群众基础——金牌并不是最终目的,“增强人民体质”才是。

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》中指出,中华体育精神以“爱国、奉献、团结、拼搏”为主要内涵,激励国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。因此,“国球精神”一直鼓舞着各行各业的“工匠”们前行,深刻诠释着“改革开放、勇于创新”的时代精神。

在此,有必要倡言“国球教育”的理念。窃以为其意义至少有二。首先,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,校园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,在校园弘扬、传承、发展包括乒乓球项目在内的优秀文化是时代的需要。如前所述,乒乓球的魅力就是中国哲学的魅力,乒乓球在中国的教育领域,已经是不折不扣的“文化现象”。探讨这种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将来的教育走向,意义重大。其次,大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。在“小胖墩”“小眼镜”等存在的时下,学校教育有义务引领学生将个人的身心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,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强盛紧密相连,为体育强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体力保证。

总而言之,“国球”的内涵经过数十年的孕育,已经不仅仅是竞技体育,而是具备了太多的“东方风格”的诗意。年1月12日,毛泽东批示徐寅生的文章说:“这是小将们向我们这一大批老将挑战了,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一点什么东西吗?讲话全文充满了辩证唯物论,处处反对唯心主义和任何一种形而上学。多年以来,没有看到过这样好的作品。他讲的是打球,我们要从他那里学习的是理论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。”全世界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这样把一项体育活动推向如此全面的广度、如此诗意的高度呢?

如今正在强调课程思政与学校教育的结合,国球的发展历史恰恰就是全民体育理念普及的历史,是思政教育渗透到大中小学教育的历史。因此,乘成都世乒赛的东风,进一步深入研讨国球文化、进一步推开“国球教育”,应该是“后世乒赛”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。

大家都在看

国家卫健委发声:坚决整治“层层加码”!不能以“静默”代替管控!降了!房贷利率步入“3时代”,要买房吗?银行人“大气都不敢出”,什么情况?

来源:金融时报

作者:宋立民李俊卿

编辑:余嘉欣李柳嘉校对:李柳嘉邮箱:fnweb

.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